“房住不炒”原则让刚需心态平稳
在“房住不炒”这一楼市发展顶层政策原则坚决执行两年后,岁末年初,基于居住需求的购房者迎来购房窗口期,尤其是一线城市购房时机更为明显。
在北漂了13载之后,2018年年末笔者在北京择一处置业,在看房和签订合同过程中,链接实体店的看房、购房升温迹象明显,意向购房者明显增多,但每个购房者也有焦虑感,购房时机、房价涨跌不时搅动着买房者,每位购房者的心里可谓五味杂陈,总体来说经历了买房前的长期焦虑,买房后的莫名确定感。
时针拨回13年前,北京房价正处于快速上涨阶段,彼时,对于刚开始工作的大多数“菜鸟”来说,买房并没有实质性规划,但却对房价上涨的速度有直观感受,收入增速远远追不上房价增速,没有首付款带来了初期的浅浅忧虑。
从2006年北京房价快速攀升开始至2017年,房价增速给人带来的焦虑由浅变深,期间不仅因房价过快上涨而焦虑,同时持币难抵通胀的不安也相伴而生,与此衍生出来的房产与婚姻、生活状态也如有因果关系一般就在那里,直接因果关系思路从人情上讲不通,但正相关关系似乎又在被现实中有房者验证着。
工作年限的增长,积蓄的增长并没有减少未置业的焦虑,相反的是,在积累首付款的过程中,焦虑感是递增的,越接近首付款的过程,除了收入涨不过房价,难抵通胀的焦虑之外,增添了“欲购不能”焦虑。
虽然在北京房价快速上涨年份,房地产调控也从未缺席,但回顾房地产调控历史,收紧期明显长于宽松期,且每次收紧的调控几乎都被打上“史上最严”的标签,但每次调控,房价总是先抑后扬,政策稍一放松,便会出现强力反弹。
期间,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不能买房的焦虑陷入了恶性循环,这种焦虑一言难尽,因为房子承载的居住需求以及居住以外的种种诉求就在那里,不因个体的主动忽略与否而存在着。
买房关系民生,要消除全民“焦虑”就需要有政策决心。时间来到2017年10月份,党的十九大首提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的楼市发展顶层政策原则。
在连续经历了2017年、2018年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和“因城施策”并行的政策原则下,楼市终于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居住需求购房者的“焦虑感”,两年间持币观望者增多,但难掩刚需购房者对于房价进入下一轮“报复性反弹”的担忧。尤其2018年年末,刚需者因为个别城市在调控政策范围内的合理适度微调,显得异常敏感,这背后是对房价上涨的担忧。
岁末年初,来自各个渠道的判断越来越清晰,楼市普涨暴涨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。这不仅因为中央坚持的政策原则和底线愈加明确,同时“因城施策”推动楼市分化趋势正在加深。2018年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“2019年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,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因城施策、分类指导,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,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”。
在平稳政策下,刚需购房者心态更加平稳,选择一城,在可承受的杠杆贷款购房,将成为常态,而每个人的常态背后是楼市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更为重要的是,从国家层面来看,在一定程度上,保证了经济实现“软着陆”;从个人角度来看,也是生活持续改善的新起点。相信我国经济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之上,用时间换空间,未来将实现从房地产主导转向科技产业驱动的经济转型。